文章
核三公投 /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現況和台灣能源結構
核三公投 /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現況和台灣能源結構
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旨在對進口至歐盟的特定產品課徵碳關稅,其影響的廣度與深度遠超過個別企業,更與台灣的整體能源政策息息相關。台灣的能源結構,特別是電力來源,直接決定了台灣製造業的碳排放強度,這也使 核三延役公投 的爭議與結果,成為應對 CBAM 的關鍵因素之一。
台灣能源結構與碳排放的關聯
CBAM 的核心在於 「碳足跡」 的追蹤與計算。產品從製造到出口的整個生命週期中,所使用的電力來源是碳排放量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- 燃煤與天然氣發電:目前台灣的電力結構中,火力發電(尤其是燃煤)佔據相當大的比例。燃燒煤炭與天然氣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,直接導致台灣製造的產品,特別是高耗能產業,具有較高的碳足跡。
- 再生能源與核能:相較之下,再生能源(如太陽能、風力發電)與核能的發電過程幾乎不產生碳排放。因此,提高這兩種零碳或低碳能源在發電結構中的比例,能有效降低台灣製造產品的碳足跡,從而減輕 CBAM 的衝擊。
核能議題、能源轉型與氣候變遷的挑戰
核能議題在台灣向來是各界關注的焦點,在能源轉型和減碳目標的壓力下,同時面對近年來社會對於供電穩定性的擔憂,核能的去留一直備受討論。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雖然是減碳的重要方向,但其穩定性仍受自然條件影響,例如近期幾個颱風就摧毀了台南西南部大量光電板設施,顯示光電在台灣的脆弱性。
在這種複雜背景下,核三延役公投的結果,不僅是民意表達,更是台灣在能源政策十字路口的一次重要抉擇。
核三公投結果對台灣 CBAM 應對的影響
最新的核三延役公投結果顯示,430萬票(74%)同意延役,但並未達到500萬票的法定門檻,因此公投未能通過。這項結果對台灣應對 CBAM 的策略產生了以下深遠影響:
- 民意與現實的落差:儘管有高達七成四的民眾贊成核三廠延役,但公投結果的法律效力卻是「不通過」。這反映出民意傾向於尋求一個更穩定的低碳電力來源,以應對氣候變遷與國際貿易的雙重壓力。
- 短期減碳壓力加劇:由於核三廠無法延役,台灣將失去一個穩定且無碳排放的電力來源。這意味著政府必須在更短的時間內,以更快的速度推動其他低碳能源,如再生能源或天然氣發電,以填補電力缺口並降低整體碳排放強度。
- 製造業成本與競爭力挑戰:若電力結構無法迅速轉向低碳,台灣製造的產品將因其較高的碳足跡,在未來面臨更高的 CBAM 稅負,進而影響產品價格與出口競爭力。企業將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在製程改善、能源效率提升上,否則將面臨嚴峻考驗。
對台灣智慧解決方案協會會員的機會與挑戰
對於台灣智慧解決方案協會的會員來說,這項公投結果不論如何,都是一個重要的商機。
- 由於核三廠無法延役,對能源管理、碳盤查與減碳方案的需求將更為迫切。這將使本協會的 ASEPrp (AI Smart ESG Professionals) 團隊與 虛擬永續長(VSO, Virtual Sustainability Officer) 服務,成為協助中小企業應對 CBAM 挑戰的關鍵。
- 協會會員廠商可以提供更精確的能源監控系統、智慧製造方案,甚至是碳足跡管理平台,幫助客戶精準掌握碳排放源,並制定有效的減碳策略。
總結來說,CBAM 的實施已成為台灣不得不面對的國際壓力,而核三公投的結果,則直接牽動了台灣在能源結構調整上的速度與方向。這不僅是能源政策的選擇,更是台灣在國際經貿舞台上競爭力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