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新關稅政策對台灣智慧產業的衝擊與因應分析 20250801
美國新關稅政策對台灣智慧產業的衝擊與因應分析
美國白宮於美東時間7月31日宣布,對台灣適用的對等關稅稅率暫定為20%,並於8月1日生效。儘管這個稅率已從總統川普4月2日最初宣布的32%有所調降,但仍高於日本、南韓和歐盟的15%,以及英國的10%。美國官方聲明指出,此舉旨在「調整我國爆炸性的貨物貿易逆差」,重啟過去被視為失敗的貿易政策,以「公平互惠」換取更多外國投資和市場准入。白宮資料強調,這些關稅是保護國安與振興製造業的工具,例如對於在美國本土製造的企業將免徵關稅,鼓勵企業「回流美國生產」。行政院長卓榮泰和總統賴清德均表示,這是在台灣與美國總結會議完成之前的「暫時性關稅」,未來仍有機會爭取進一步調降。
對台灣智慧產業的潛在影響
對台灣智慧解決方案協會會員來說,這波關稅無疑帶來挑戰。許多智慧城市、智慧工廠、淨零碳排等應用領域依賴硬體設備和高科技零組件出口到美國,20%的進口稅將直接推高產品成本。儘管此前公布的方案暫時排除半導體與部分原物料,台灣關鍵晶片出口不受影響,但其他高階製造設備、能源儲能系統、智慧控制器等仍然難逃課稅命運。
財經評論分析指出,美國廠商的生產成本可能因此上揚 2~4.5%,微薄利潤的工廠恐怕要壓縮薪資或裁員。尤其20%的硬體進口稅也將波及數位影音內容與生成式 AI 等領域的發展成本。如專家所言,AI 產業超過 20%的電腦和電子零組件依賴進口,關稅恐進一步推高相關硬體支出。面對衝擊,政府也積極提出對策。
總統賴清德在 4 月指出,台灣不會採取報復性關稅,而是以談判和產業支持對應。他公布了包括「向美國爭取雙邊零關稅待遇」以及擴大台資赴美投資等五大策略,強調台積電等半導體廠可加碼美國投資(目前台資在美累計逾千億美元)。換言之,台商若配合在美設廠或擴大投資,不僅可繞過高額關稅,也能藉此機會深化台美供應鏈合作。協會成員應關注相關支援措施,以及與美方洽談可能的補貼或優惠,以減少關稅成本。
各國稅率比較與台灣機遇風險
相比之下,其他國家在這波政策中的地位不盡相同。南韓經過談判,將關稅降至 15%,並承諾在美投資 3500 億美元(涵蓋造船、晶片、電池等領域)以換取美方讓步。
英國則因與美先前達成貿易協定,關稅維持在 10%。瑞士情況最為嚴峻:政府之前才同意好時達等企業在美投資,但仍被設定 39%超高稅率。
台灣介於兩者之間:相對於韓國和英國,20%的關稅不算低,使得台灣出口商品在價格競爭上處於劣勢;但與瑞士相比則優勢明顯,台灣廠商在供應鏈中的地位仍有競爭力。未來供應鏈可能走向「就近取貨」,例如美國廠商或許更偏好從關稅較低的同盟國(如韓、英)採購,或乾脆將部分生產移回本土,這對出口商是風險。另一方面,台灣若能利用在先進製造、智慧科技上的強項(如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與資通訊設備)加速布局美國市場,或在「台美供應鏈」中尋找替代機會,也可能成為新利基。例如,政府強調擴大美國採購、提升台商赴美投資,若成功落實,可能有助於弱化關稅衝擊。總之,台灣處於全球供應鏈中心的位置決定了它既有風險也有機遇:關稅短期內會擠壓利潤,但長遠若能配合美國政策導向(在美設廠、加強研發投資)與盟友合作,也有望在重組後的產業格局中找新空間。
對產業及成本的影響:
- 對於智慧城市、智慧工廠、淨零碳排應用等領域的會員,這些領域嚴重依賴出口到美國的硬體設備和高科技零組件,20%的進口稅將直接推高產品成本,可能壓縮利潤空間。
- 智慧能源儲能系統和高階製造設備也可能受到關稅影響。
- 生成式AI應用和數位影音內容領域可能因硬體成本增加而受到波及,有專家指出,AI產業超過20%的電腦和電子零組件依賴進口。
- 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莊大立指出,關稅差距越大,對競爭力的影響越大,尤其機械業和工具機產業可能首當其衝。
- 對於以硬體出口為主的會員來說,關稅帶來成本壓力,利潤可能被蠶食,須考慮市場重整策略。政府與企業正積極協商緩衝措施,如爭取關稅降低、強化產品附加價值、或投入美國市場來分散風險。而軟體與內容類業者受影響較小,但也須關注供應鏈成本上漲對整體生態的二次衝擊。
• 關鍵半導體目前豁免,但隱憂仍在:
- 值得注意的是,這次20%的「對等關稅」不適用於豁免清單及總統備忘錄中新增的豁免項目,其中包括半導體、伺服器、藥品原料、關鍵零組件、礦產和化工材料。
- 這意味著台灣對美國的主要出口產品,如積體電路、整機伺服器和電腦零組件等,目前並不受此20%關稅調整的威脅。
• 232條款調查成為下一個關鍵:
- 市場預期,美國商務部將在未來兩週內(從7月27日算起)宣布其對半導體進口關稅的232條款調查結果。
- 此項調查不僅涵蓋半導體產品,還包括半導體製造設備以及任何含有半導體或相關設備的終端產品,例如電子設備、智慧型手機和資料中心設備。
- 產業分析師認為,台灣能否在這些談判中,為半導體爭取到「最惠國待遇」(即不會受到比南韓和歐盟等國家更差的待遇),將是影響台灣產業出口競爭力的真正關鍵因素。
• 區域比較:
南韓 15%、英國 10%、台灣 20%、瑞士 39%的稅率排列,凸顯了不同外交成果。臺灣目前處境介於中間,既可避免如瑞士般高壓,也不若韓、英般優惠,必須更謹慎布局。未來若美國在智慧能源、 AI、淨零技術等領域與友邦協作,台灣可嘗試加入相關供應鏈或提供關鍵元件,以減輕單一市場壓力。同時也須警惕地緣政治變動帶來的新障礙,例如出口管制、原產地規定等,積極落實「去中國化」及供應鏈多元化,才能將風險降到最低。
資料來源:美國白宮公告及國際媒體報導等。